电 话:
1854年,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游记《中华帝国纪行》里,饶有兴致地描述了他在中国所见的奇景。他发现,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某种异乎寻常的狂热:餐桌上、旅途中永远有瓜子相伴;无论多荒凉的地方,都能找到卖瓜子的小摊贩;运河上来往穿梭的货船,居然也满载瓜子。在他眼里,这个国度简直是个巨大的“啮齿目动物园”。的确,古代中国人对瓜子的热爱,远胜其他干果。北宋初年《太平寰宇记》中,已有对瓜子的记载,但瓜子的黄金时代,是从明朝开始的。很会享乐的万历皇帝、明神宗朱翊钧,喜欢“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”。《金瓶梅》里的家长里短、钩心斗角,也都在嗑瓜子间从容不迫地徐徐铺开。至清朝,辽宁锦州大量出口瓜子,光是每年的税银,就有一万多两。在丰收季节,农民甚至会将成车西瓜送给路人分食,只要吃完后把瓜子留下来就行!清末民初则是瓜子的三国时代。南瓜和向日葵在明末传入中国,到清代,南瓜子和葵花子才终结了西瓜子的一家独大。不过,当时念旧的国人,始终视西瓜子为正统,很看不上这些舶来的瓜子。葵花子所受歧视尤为严重。直到民国中期,还有人撰文批判葵花子,认为它“从任何处观察,都居于劣次的地位”,“有许多糖果茶食店,一向以为是贱品而不出卖的”。不过,葵花子采摘方便,皮薄味香,嗑起来清脆有声,比西瓜子愉悦得多。自民国以后,葵花子终于逆袭,成为今日瓜子界的霸主了。爱吃瓜子的丰子恺先生,曾这样描述自己对瓜子的钟情:“抛弃了之后,觉得口中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,会引逗我再吃。这样,吃了非戒不可,戒了非吃不可;吃而复戒,戒而复吃,我为它受尽苦痛。”,还说“中国人皆是吃瓜子的博士”。连他的自画像,都是嗑着瓜子呢!
地 址: